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借錢浪漫化


財務公司連偉人哥倫布嘅事跡都搬出黎賣廣告,真係唔該晒。


借錢同放數一向俾人負面感覺。



工業化初期,清教徒有一種救贖嘅焦慮(salvational anxiety),個個都係罪人,要緩和焦慮就要就要自我克制、延遲享樂同埋刻苦耐勞黎贖罪。要先辛苦工作之後至可以享受回報 (effort before reward)。呢種先苦後甜嘅清教徒道德標準(Protestant ethic) 令人安份咁做一個服從嘅勞工,同資本主義(capitalism) 雙劍合碧影響好多工業化嘅社會。大眾嘅觀念普遍覺得借錢係先洗未來錢,唔踏實,好唔掂。而放債人一向都被標籤為大耳窿、九出十三歸、聯想到黑社會、惡形惡相、紋身大漢淋紅油……


今時今日,資本家對人民嘅剝削,已經由勞動層面伸展到消費層面。由強硬嘅壓榨變到溫柔嘅蠶食,鼓吹消費享樂 (reward before effort),洗左先,碌卡囉,借錢買樓係好閒嘅事。工作係為左還卡數,供樓,係之前享樂嘅代價,先甜後苦。安信與你稱兄道弟,邦民女夠體貼……一切都係情感包裝。哥倫布咁叻嘅人,佢嘅鴻圖大計都要靠「情深義重」嘅女皇資助先至成功,借錢嘅唔代表係失敗者,放數嘅都唔一定係壞人 (追數果時就唔知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