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夜香・鴛鴦・深水埗 》


 《夜香・鴛鴦・深水埗 》呢其實我喺5月已經喺「香港藝術中心 x 香港獨立電影節」睇左,好明顯係因為套戲有王宗堯而去睇啦。

電影由4個獨立故事組成,淨係咁樣已經cult cult地。而王宗堯主演嘅故事《鴛鴦》,係關於一個外藉女教師以outsider 身分嚟到香港,初到學校任教,認識左同校老師王宗堯,王宗堯盡地主之誼由介紹學校到工餘時間介紹佢食盡香港地道小食,用鴛鴦比喻香港中西合璧嘅獨特性,再而引申到香港嘅社會運動。全程主要係英文對答,王宗堯講英文自然流利,與native speaker無異。有人話乜原來王宗堯英文咁好,其實唔洗驚訝,有了解佢profile就知佢中學讀英華書院,之後去英國留學,只係佢平時講野唔會中夾英扮竹昇姐。
因為有期望,所以失望。最唔鍾意《鴛鴦》個收尾響起《願榮光歸香港》,本來主角企喺海富中心對出嘅行人天橋望住車水馬龍嘅馬路,已經好有感覺同聯想,但偏偏要《榮光》畫公仔畫出腸,突兀又夾硬。
總括嚟講,每個故仔嘅題材都吸引嘅,例如《出城記》講一個有認知障礙嘅婆婆想出新界去中環參與一個建制同鄉會嘅活動,但印傭姐姐應承過Sir,如果帶婆婆出去就會被炒,最終佢巧妙地諗出兩存其美嘅詭計。但唔知係時間限制定資金限制,幾個故事總係elaborate得唔夠好,尤其每個故事title嘅字型十足power point咁low tech,就好似學生交功課嘅拍片質素,唔足以成為一套登大雅之堂嘅電影,所以如果打算入場要有呢個心理準備。

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金都




因為對《歎息橋》意猶未盡,所以想睇由《歎息橋》編劇黃綺琳導演兼編劇嘅《金都》。

未知黃綺琳何方神聖果陣,只見鄧麗欣著裙褂嘅《金都》電影海報,不其然聯想起佢過去多次演出果啲十分獨家愛果類愛情電影。愛情電影往往離不開由零開始到終成眷屬或出現構成威脅嘅第三者,因為咁先至夠dramatic,總之以年輕靚仔靚女偶像陣容作招徠就有一定嘅票房。而且由「MK活地阿倫」執導,佢鏡頭下嘅女角總係好似好蠢咁。電影一直都係男性支配嘅世界,縱然幕前女角無數,但幕後製作人都係男性居多,真正由女性角度出發嘅電影都係少數。而《金都》導演兼編劇黃綺琳成功呈現到好多男人往往唔明女人點解嬲嘅生活細節。可能鄧麗欣同我年紀相近,(得罪講句)由Cookies出道到而家一直都唔覺得佢特別有星味,就好似我係某個同學/朋友,今次以近乎素顏嘅淡妝演張莉芳,好貼近現實。加埋男主角朱栢康,一睇就覺得好似某啲fd嘅男朋友/老公。就係果種讀書時期見住佢地拍拖嘅朋友,到踏入3字頭都差不多結晒婚有小朋友,好順理成章嘅人生路線圖。又由於呢個年紀嘅消費能力,搞結婚多數都係喺金都商場張羅一切。電影《金都》顧名思義場景集中喺金都商場,角色設定男女主角都喺金都商場從事結婚相關嘅工作,居住喺商場樓上嘅住宅。如果有細心留意唔難發現電影左有唔少巧妙嘅呼應。金都商場位於太子「Prince Edward」,以歷史上出名不愛江山愛美人嘅愛德華王子命名嘅地方名。英文戲名「My Prince Edward」,每個女仔都唔多唔少會有嫁白馬王子嘅憧憬。雖然男主角叫Edward,但無論外形性格各方面都明顯與理想中嘅白馬王子有好大落差。當一切習以為常,係咪順理成章要結婚?「假老公」嘅出現以outsider身份一語道破當局者嘅迷。

除左要思考係咪同Edward結婚,亦都反思婚姻嘅觀念。儘管時代轉變,離離合合看似好隨便嘅事,以為無所謂但其實好多傳統觀念仍然根深蒂固。揀婚紗要揀純白,代表隻豬仲喺度,結婚證書要P圖掩飾曾經離婚。。。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就係寧俾人知莫俾人見。典型麻甩佬Edward嚴人己寬,處處管束阿芳,衫領唔可以太闊露出bra帶,褲唔可以太短,不時whatsapp查問行蹤,不問自取睇手機訊息同摷佢手袋。同阿芳未婚同居,有婚前性行為嘅習慣,但若然女方婚前性行為嘅對象唔係佢,或者認識佢之前已經同人發生性行為,就係罪大惡極。當得悉阿芳曾經同人假結婚,最介意係阿芳有無同人上床。阿芳同「假老公」返大陸辦離婚手續時,話Edward 會寧願佢坐中港巴撞車死都唔想佢同人有染。

最後阿芳毅然辭職,搬離男友屋企,離開果陣唔係搭飛機,唔係火車,而係中港巴,因為中港巴嘅巴士站正正就喺金都外面。雖然無實際交代阿芳之後會住邊,做咩工作,但唔再覆message,鍾意嘅野想買就買,感覺到佢自由了。慶幸黃綺琳結尾寫左個出口俾阿芳,令觀眾釋懷又有想像空間。

2020年5月14日 星期四

歎息橋



大家有無睇《歎息橋》呢?
我覺得呢套劇呈現嘅就係後現代主義所講,呢個世界無真相,因為唔同人以唔同嘅point of view去睇事實就已經唔係客觀嘅真相。暫時播出左3集都係一集以一個角色嘅第一身去敍事,每個角色嘅版本都有少少出入,同埋有獨白講番內心感受。然後睇完就會覺得其實每個人都有佢嘅缺點同陰暗面,每個人都唔抵幫。係慢性悲劇,每個人係受害者亦係加害者,因為每個人都有份造成咁嘅局面,亦有份令自己陷入咁嘅局面。
唔知隨著劇情發展會唔會有轉機或者有出口俾各人走出困局呢?

2019年12月7日 星期六

《萬輻瑪利亞》



因為Sony而睇呢個劇,初時有啲R頭,而家睇完沉澱左幾日就開始掌握到個思路。
細個睇卡通有類題材總係有關機械人/ 精靈/ 神仙/ 外星人/ 未來人突然黎左要寄居喺主角嘅家庭,其間發生左唔少事,亦幫助主角一家解決問題或者令佢地關係更融洽咁樣。其中最耳熟能詳嘅就係叮噹。
而香港唔少家庭都有個人擔當左呢個角色,就係外籍家庭傭工。輕則打理家頭細務,重則成為家人感情要好嘅知己。
我諗《萬輻》入面嘅瑪利亞就係建基於咁嘅雛型,再揀左由Sony去演繹呢個一三五係阿Sir,二四六係Miss嘅身份,令到成件事更加豐富左。亦都因為呢個特別嘅身份,Sony比一般人睇野更能理解箇中嘅複雜性,同埋更豁達透徹。
Maria係自《歡樂今宵》年代港人廣為認知嘅典型菲傭名字,亦係聖母嘅名稱,所以劇中嘅瑪利亞除左係一個融入家中嘅家務助理,亦都有救世者嘅意味,直接或間接令家中各人得到啟發同埋救贖,之後就功成身退。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Affordable Art Like - An exhibition by SIUHAK



自從小克位公子出左世之後,都好耐無見過佢喇。今次展覽係佢喺深圳大芬村(一個刻板式大量生產油畫嘅地方)買入一批風景畫返黎加以二次創作。顧名思義,「Affordable Art」即係價錢可負擔得起嘅藝術,以藝術品黎講真係唔算貴,我負擔唔起只不過係我窮姐。而「Art Like」與呃Like同音,正正就係當今社交媒體流行所衍生出嘅文化,所以之前佢喺IG post左一幅畫,叫我地俾Like,原來就係將engagement畫埋落幅畫度,構成作品嘅一部份。成件事好係呢個年代嘅野。

同場仲有當年喺《東Touch》刊登嘅漫畫原稿,網上有人問佢捨得架喇?佢話要幫個仔交學費。講真要搵錢大可以用聾貓BitBit出一大堆精品,但始終畫
先係有感覺有生命,係作者同受眾最close嘅心靈交流。睇完呢個展覽好治癒好開心,今年係非常壞嘅一年,天災人禍特別多,香港真係好需要你呀小克!

展覽有梁栢堅同Paul Lung 負責睇場,當小克密密手簽名嘅時候,梁栢堅揸住杯紅酒滿場飛邊飲邊招呼人,Paul Lung 喺reception 主持大局,同人吹水又
一眼關七𥄫住啲原稿。咁好嘅朋友去邊度搵呀~





日期:19/12/2018 - 6/1/2019
時間:11am - 10pm
地點:尖沙咀海港城Gallery by the Harbour



P.S. 第一日21幅畫已經賣出左15幅,有人問咁賣一幅咪少一幅睇囉?
唔係。同好多會出售藝術展品嘅展覽一樣,已售嘅展品會繼續展出,只係會喺展品旁邊註明“Sold”嘅字眼,直到展期完結先至會將展品送到買家手上。

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從《義不容情》到《是咁的,法官閣下》

《義不容情》太沉重,開套輕鬆啲嘅黎睇。
《是咁的,法官閣下》,一開頭主題曲又係《壹號皇庭》feel,但分別在於《壹號皇庭》故事圍繞一班中產成日去蒲嘅律司,而《是咁的,法官閣下》焦點則集中喺一班新晉律司。承接《跳躍生命線》,都係以新一輩演員擔正嘅劇集(雖然係新一輩但可能唔聲唔聲都入左行十年),大台多人走都好吖,佢地終於有多啲機會。

劇中常出現唔少航拍片段,用鳥瞰角度拍攝出香港大廈林立嘅日與夜,包括政總,甲級商廈,豪宅。。。心諗呢套劇如果好似《義不容情》咁廿年後再重播,又將會係一個歷史見證。

《義不容情》果個年代好窮,生活艱苦,但只要肯努力拼搏,係會有向上爬嘅機會(social mobility)。家中長子長女多數會比較顧家,往往好早就輟學出黎打工,所以細佬妹嘅經濟環境會相對地好啲,受教育嘅機會大啲,可以考上大學。知識改變命運,入到大學就係天之驕子,成為社會嘅精英(Elite),就好似考入港大法律系嘅丁有康咁。

相比之下,而家嘅《是咁的,法官閣下》同樣係讀法律出身嘅年青人,依然係搵朝唔得晚,要為有無case接,有無錢交租而擔憂,日捱夜捱賺埋除番開時薪可能都唔及最低工資。此外,劇中隱約提及雨傘運動,黎振燁飾演嘅新晉律司枱頭錶起一張毋忘初衷嘅黃色memo紙,感慨話如果唔係呢件事,可能仲做緊政府工,而家已經做緊副局長。而且劇入面其中一宗要審訊嘅案件,係關於大學生喺校園示威,被告(吳偉豪飾)為左要求與校方對話而衝擊保安防線,損毀玻璃門,被控刑事毀壞等多項罪名。徒弟王梓軒問師傅關禮傑,呢單case唔算複雜,但點解律政署都要搵你做檢控官呢?關禮傑答近年特別多呢類case,如果處理得唔好,會加劇社會分裂。被告同爺爺哭訴自己俾人拉唔係做壞事。。。而家唔到佢安份守己,樣樣野都要靠自己爭取番黎,如果唔係就逐啲俾人搶走晒啲野。。。

所以呢套都算係值得睇嘅貼地之作,仲有另一亮點係譚玉瑛姐姐做奸角呀!


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The American First Key Opinion Lady





2016年尾睇到《Jackie》嘅trailer,Natalie Portman演甘迺迪夫人(Jacqueline Bouvier Kennedy),就俾個題材所吸引。外國早喺12月上映,而香港就等到2月至有得睇。

Jackie 係外國人習慣對 Jacqueline 嘅簡稱,亦係戲中身邊人對甘迺迪夫人嘅匿稱。可能考慮到喺東方市場嘅認知唔夠廣泛,所以黎到香港上映嘅時候,用一個穩穩陣陣嘅中文名 ——《第一夫人:積琪蓮.甘迺迪》。

講真,Natalie Portman 其實唔算似到十足十。不過如果你讀過 Social Constructionism 或者 Discourse theory,真相其實無法知道,每個人(即使親身經歷)都只會得到從佢個人嘅角度所認知嘅「真相」。至於邊個「真相」比較可信,令人信以為真,往往好視乎邊個講法能夠廣泛流傳,或者係咪出自有公信力嘅人,例如 Key Opinion Leader。 (所指嘅係真係德高望重有真知灼見嘅人,唔係而家變晒質借啲二呃飲呃食嘅 so-called KOL。)

積琪蓮甘迺迪算係果個年代好早識得管理形象同公共關係嘅表表者。作為公眾人物,佢懂得保護子女私隱嘅同時亦會安排專人為子女拍照定期公開發佈。而且更親自出鏡帶電視台拍攝佢重新精心佈置過嘅白宮,向美國以至世界各地嘅電視觀眾展示美國象徵,鞏固美國人嘅身份認同。



即使全身穿紅,都唔會俾人覺得似龍蝦。#氣質很重要
(Source: 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



鍾意時裝,唔一定要舉高隻腳擺上枱俾人睇。積琪蓮甘迺迪係帶領潮流嘅 fashion icon,由髮型(bouffant)到衣著(中袖及膝裙套裝)都令當時女性爭相模仿,時至今日仍為好多時裝雜誌所津津樂道。鍾情Chanel,Dior等法國品牌,亦都請法國出生嘅美國設計師 Oleg Cassini 為佢度身訂造一整個第一夫人衣櫃嘅衫。1965年更榮登The International Best Dressed List: The International Hall of Fame,好多經典服飾其後被收藏於甘迺迪總統圖書博物館(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

而今次《Jackie》呢套電影亦都情商多個品牌借出或復刻積琪蓮甘迺迪嘅服裝及珠寶,成為話題之一。Trailer 開頭就見到 Natalie Portman 身穿一套粉紅色 Chanel 套裝配圓形禮帽(pillbox hat),正正就係積琪蓮喺甘迺迪總統遇刺時所穿嘅打扮。事發時就坐喺丈夫身旁,臉上同衣服都沾染左丈夫嘅血跡,但佢由陪伴丈夫入手術室,到丈夫證實死亡後,副總統林登宣誓接任總統一職,都堅持唔換衫同埋唔抹走面上嘅血跡。因為佢想讓世人看到兇手做左啲乜,就好似而家所講嘅 #有圖有真相 咁樣。

時值廣播(media boardcast)興起,電視機普及,世界各地都可以透過電視螢光幕睇到佢嘅影像,仿佛無處不在,聲音纏繞不散。正如同年代嘅 Pop Art 藝術家 Andy Warhol 話過:

He (John Kennedy) was handsome, young, smart, but it didn't bother me that much that he was dead … What bothered me was the way television and radio were programming everybody to feel so sad. It seemed like no matter how hard you tried, you couldn't get away from the thing." (Binlot, 2014)


Source: W Magazine

纏擾 Andy Warhol 嘅唔係事件本身,而係媒體渲染嘅衰傷,所以其後佢有一系列作品就用左絲網印刷技術複印積琪蓮嘅頭像,就好似經過電器鋪見到所有電視都播放住積琪蓮咁。以未忘人身份主導喪禮,頭披黑紗,拖住一對年幼子女,帶領喪禮隊伍緊隨靈柩,護送甘迺迪最後一程...... 一切一切都成為傳媒嘅焦點以及世人歷歷在目嘅畫面,呢位第一未忘人實在難以被忘記。倫敦晚報(The London Evening Standard)更形容佢喺喪禮建立出美國人缺乏嘅皇室形象(Majesty)。


雖然唔會盡信電影係史實,但正好為歷史嘅空白地方作補充,作為參考亦都唔錯。
Natalie Portman 演繹出 Jackie 心理嘅複雜多變,時而驚慌,時而呆滯,時而崩潰,時而冷靜,時而衰傷,時而失常,時而堅強,時而脆弱,時而執著,時而忐忑,時而彷徨,時而自戀,時而挑剔,時而虛榮...... 反映出第一夫人都係人,都有陰暗面。佢清楚自己甘迺迪夫人嘅身份,咁無左甘迺迪,佢又算得係咩呢?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佢明白人走茶涼呢個道理,歷史人物如恆河沙數,淨係美國總統都咁多個,點樣可以喺歷史洪流佔一席位?戲中 Jackie 說: "People like to believe in fairytales",佢都擔心自己會一無所有,日後無可依靠,好驚會步林肯遺孀嘅後塵。與其活得潦倒,不如一死了之。經過內心多番掙扎之後,最終力排眾議主導策劃喪禮,為甘迺迪嘅輝煌傳奇更添色彩,其實亦都為左自己。要俾世人睇到佢孤兒寡婦嘅可憐,由憐生愛,念念不忘。


戲中經常穿插電視影像,模仿當時電視播放嘅畫面,對於我地而家高清年代黎講,聲音畫質實在太失真,但當時嘅人認為電視所播放嘅就已經係真實。別人焦點以外嘅Jackie,其實可以係煙不離手嘅臭寸西女人。不過唔緊要,因為佢知道自己可以建構「真相」。



References:
Binlot, Ann. (2014) "Andy Warhol's Jackie", W Magazine,  http://www.wmagazine.com/story/andy-warhol-jackie-kennedy-onassis browsed on 26 February 2017.

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 https://www.jfklibrary.org/JFK/Media-Gallery.aspx browsed on 26 February 2017.

Wikipedia, (2017) "Jacqueline Bouvier Kenned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cqueline_Kennedy_Onassis browsed on 26 February 2017.